想起有年暑假,上海一位五年級媽媽的一篇
《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暑假》引起熱議
高管媽媽曬出了孩子暑期賬單
其中英語教育霸占榜首
美國游學10天花了2W大洋
這頭2W大洋的傷口還沒結痂
那頭英語等培訓班又花了6000元
在英語教育上,老爸老媽傾囊相“注”
為了孩子能學英語
老媽連逛街都不敢逛了
當時感覺這個簡直離自己太遙遠了
沒想到現在自己卻
身陷囹圄
作為一位4歲孩子的家長
小編面對朋友圈日夜的曬圖曬娃
“我的孩子已經可以和老外交流啦”
“我們已經認識一千個單詞啦”
“我們孩子已經能讀懂英語繪本啦”
我的“給孩子一個歡樂的童年”
那堅不可摧的信念
已經搖搖欲墜
然而 扎心的事還在后面
朋友聚會時
朋友的寒暄中也逃不過
“我孩子現在在哪里哪里上外教課”
“來給阿姨唱個英語歌曲”
我的最后一道防線已然潰破
讀英語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事情
再不給孩子上英語班
不僅僅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且都要面臨脫離群體 變成“異類”的危機
所以 兩個月的暑假
也趕緊把孩子塞進了英語班
就這么莫名其妙被
因為這場中國式“燒錢”教育熱帶風暴
已經在整個中國社會刮起
我已經hold不住了
不管有銀子 沒有銀子 都要上
究竟是怎么回事
讓少兒英語變成了
剛需???
社會形勢1 適齡兒童人數激增
我國90%以上的家庭有3億適齡兒童。加上最近的二胎政策和國家的投資環境,政府正在考慮采取包括“獎勵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人們生二孩。
2018年8月13日的東方網披露: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我們生育政策調整后,全國2017年二孩出生人數比2016年增加162萬。就如1997到2005年投資房產一樣,少兒英語行業現在正值火熱,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社會形勢2 從幼兒園開始火拼
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優質的幼兒園、中小學校只能滿足極少數量的學生。國際學校與民辦小學的火爆程度日益升溫,為了能夠與國際學校和民辦小學的英語水平接軌,家長們火拼的熊熊戰火已經從高考燃到了“幼升小”。“幼升小”中,英語的掌握能力成為一項“大頭”。無疑,少兒英語培訓機構承載了這一重要“任務”。
公立學校家長不滿意,即便是私立學校也不給力:據《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中采納的相關樣本分析得出:46.13%家長認為,國際學校服務沒有達到預期,甚至還有13.31%家長認為不太滿意。一些家長轉而把目標投向國外。如今的家長愿意花費巨款送孩子出國。有27%的家長愿意每年花費10-25萬支持孩子出國留學。在出國前期,需要為孩子打好一定的英語基礎。
4+2+1"的家庭結構越來越成為主流的家庭模式,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為家庭的重中之重,加上二胎家庭越來越多,相應在教育上的花費也水漲船高。中國家長愈發重視孩子的早期啟蒙教育。讓孩子盡早學習第二語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眾多家長的共識。不管是為了進好學校,還是為了進一個好單位,最重要的是,當我需要使用英語的時候,我
就已經擁有這項能力了!爸爸媽媽把掌握英語這項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
少兒英語培訓機構能夠提供這樣的語言環境,有機會讓孩子和外國人打交道,有適合幼兒學習英語教材,有專業的外教進行授課,可以讓孩子的口語與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所以家長們趨之若鶩,且入學年齡不斷朝低齡化發展。從《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得出的結論: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30%的家長愿意支付超出消費能力的學費。學齡前的教育投入占的比重越來越重要,基本與大學的支出一樣。幼小階段,學前教育消費占家庭年收入26.39%。K12階段,報輔導班已經成為家庭必備項目,升學、考試、做作業已經成為家長焦慮的普遍原因。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輔導班成為大家眼中的香餑餑。
[高考政策上] 啞巴英語將被PK掉
隨著中高考口語聽力的改革,有些地區甚至將計劃把口語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分,也是相關部門為了解決“啞巴英語”的問題,使英語應試教育開始走向應用教育。口語是在英語基礎知識(詞匯、語法)的基礎上練就的一種能力,這項能力的養成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是沒有練習環境是練習口語的最大障礙!語言環境的浸泡對整個聽口的能力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高考增加了口試和聽力,這對中國人整體英語實用水平的提高,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少兒英語學習班就成為了“剛需”,為孩子挑選一個合適的少兒英語學習班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式,今后周圍孩子的英文水平水漲船高,這場熱帶風暴式的裹挾已成定勢。今兒先不和大家多說了,小編還得趕著送孩子去英語暑期班順便續費去。